未来办公⑤ | 工作模式转型,重构未来办公空间| 论坛回顾

设计周 家具展 2020年9月29日 17:05

未来的办公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是无数的电子屏幕、全息成像?还是绿色植物环绕、温暖舒适的“非正式社交”发生地?是更加集中,更加倾向于一个数字中央集权的城市?还是更加分散,散落在那些拥有时髦文化、精致环境的传统城市?以上这些问题,正是后疫情阶段产业、政府、设计师都在思考的“未来”问题,然而所有的未来实际上都是基于当下的认知才能建构起来。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在“未来社区”后,联合(深圳)首届国际工作环境设计应用展,共同对未来办公的形态进行研究观察,并通过展览、论坛对未来办公空间进行解构、畅想(展览详情见文末)。本文为“未来办公”系列研究观察之一。

8月21日下午,构建以未来为导向的办公空间——首届“未来办公”论坛于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国际工作环境设计应用展”论坛区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地产、设计、家具等领域的多位嘉宾,探讨办公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坛嘉宾

Nancy Liu,M Moser穆氏办公空间策略规划总监

黄若虹,Vitra华南地区代理总经理

李宁,海太欧林集团执行总裁

朱子宁,WeWork南中国区房产开发事务管理部助理董事

论坛主持

崔国,《城市中国》杂志社营运总监

研究未来办公本质是研究人,

而非技术至上

崔国(以下简称 崔):讨论未来办公,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人,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第二个是系统或称制度,人构成制度,制度的不同导致了空间的区别;第三个是技术,商用领域的技术往往成熟度更高,在相对成型的新技术背景下(包含远程视频、VR、AR等),办公空间如何转变?首先,和国外相比,国内办公人群对于办公空间可能有一些特殊的需求,比如放外卖和快递的空间设置在哪里?这是很现实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办公空间设计与实际使用中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理想中对空间的设定丰富而美好,但投入使用后的现实往往骨感甚至混乱,同时中国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延展,而且迭代迅速。嘉宾们观察到中国的客户人群还有哪些特殊的需求?

Nancy Liu(以下简称Nancy):M Moser在做设计之前会先去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模式。提到国内和国外办公环境的区别,西方的企业可能觉得可以带狗来公司,可以在办公司喝啤酒会很酷。而在亚洲文化下,我们通过企业员工调研发现KTV可以让人放松,因为在唱歌时可以发泄心情。因此在我们设计的一个办公空间中,我们让员工投票,决定是否要在办公空间里设置KTV。

黄若虹(以下简称 黄):我们一直在做欧洲的产品,我发现国内和欧洲最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很多企业会有午休,而午休需要床。我们的产品没有提供午休的空间,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我们。我们现在正在思考如何与中国企业对接。

以人性化办公空间闻名的Google办公室为员工设计了午休室(Nap Room)。(图片来源/ ctvnews.ca)

李宁(以下简称 李):世界五百强公司中国企业已经占了133家,这133家当中有阿里、腾讯这样的科技公司,也有很多传统的国企,不同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对于很多全球性的企业,企业管理层会走出去见识到国外优秀的设计公司提供的理念,优秀的家具公司提供的产品。他们回到国内,认知不断迭代,对空间、家具需要如何打造,会产生自己的想法,这是被教育的过程。

朱子宁(以下简称 朱):办公空间的本质归结于人的需求,我想讲讲WeWork是如何将各位讲到的点通过优秀的社区运营团队进行落地的。我们在本土化层面做了很多适应,我们设计了更大型的会议室,适应中国人爱开大会的习惯;对于午休,我们设计了专门的午休室;另外也设立了专门的外卖点、快递点。我们之所以做这些动作,是因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千禧一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感情、互动需要通过空间去实现。这也是为什么疫情期间我们可以远程办公,但仍然需要实体的办公室。千禧一代更加注重通过互联空间实现自己的追求,我们希望通过创造开放多元的公共空间,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实现更多的追求,还原办公人的本质。

WeWork为满足各种类型会议的需求,设计了多种会议室。有些会议需要跨部门和级别的员工参加。这类会议需要一间大会议室。位于中国上海WeWork EBA中心的这间会议室可以容纳十余人,并配备了视频会议系统,方便团队成员从外地拨入。(图片来源/WeWork)

灵活办公理念转型空间设计

崔:朱总的发言恰好引出了有关未来办公空间讨论的第二个话题。人们在设计办公空间时会倾向于设计那些利于“推动社交”发生的空间,并寄希望于由此激发员工创意,公司由此获利。但实际情况是,当设计师设计出一个特别注重社交的空间后,会发现有一些空间在实际使用中,变成了某一部分小群体的专属。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建筑空间自古以来就具有一种专属或者说私有属性,并且在中国社会,往往只有具备了这种“私有”属性,空间才可能具有活力。所以,在办公空间内“推动不同人群间社交”的设计有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回到人以及办公的本质上,原来的工作模式是上下级分明的科层制延伸阅读:边一个发明了返工② | 一切为了效率),这被认为不够灵活,但完全颠覆到另一个状态时,或许也不一定能激发创意,这中间应该有一个平衡。因为,如今在网络上大肆被渲染的“别人家的办公室”,在背后隐含了一个前提——员工是有创意的,而这种创意正是企业获得新的产品、价值、收益的来源。因此这些企业鼓励闲聊,倡导交流互动,因为那句“好的创意往往发生在咖啡馆里”着实洗涤了众多人的头脑。但必须承认,目前国内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并非处于这种靠创意获取收益价值的产业类型,也不具备鼓励创意的企业文化氛围。因此,他们沿用传统的科层制,但又提供了一种移植过来的适应扁平化人事结构的办公空间形态,其结果必然是水土不服。

李:灵活办公是和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的。有些企业可能之前没有这种文化,但想要转变,比如说取消领导的办公室,领导们都出来办公。这样的初衷是为了节省办公面积,让沟通更高效。但实际情况是当领导来到员工区办公时,他周边很大的面积没有人敢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这还是和企业文化有关,企业是不是够开放,这不是老板一句话决定的,而是要通过大量的调研。另外国内有一些科技公司在快速扩张,传统的一字型工作位最后会不够坐,只能不断加人,导致走线很乱。如果家具公司设计的产品可以做到把工作位随拆随用,就能更加满足灵活办公的需求。

Nancy:很多办公室虽然设计的初衷是灵活办公,但员工每天来办公室还是会坐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的灵活办公是没有意义的。灵活办公的意义在于给人自由的选择,公司能否给员工选择在哪里办公的权利?员工能否选择在家工作吗?这才是灵活办公的关键。

崔:灵活办公首先得是企业文化的要求,然后再通过空间设计体现,而不是设计好空间,再推动空间里的人变成自由平等的状态。我看到Vitra这边的产品也不断强调共享办公和灵活办公。

黄:灵活办公是国际趋势,也是科技发展的趋势。在灵活办公方面,我们的理念是把办公室全部打通,像一个球场一样。另外我们很多产品都是带轮的,可以转化成不同功能。比如把几个带轮的桌子拼成一个乒乓球桌。

Vitra作为全球办公家具的潮流领导者,在办公家具的设计上越来越注重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以满足灵活办公的需求。(图片来源/workspacechina)

崔:关于灵活性,从城市的角度我们有一个更大的想象:可不可能有一天城市中所有的办公空间都是开放和共享的?(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城市发展趋势下,未来的办公将是创意集聚的空间,“自由”、“共享”、“移动”可能是未来办公的关键词。延伸阅读:未来办公① | “时髦城市”的Idea经济 )对于这一点,现在仍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这种观点和想象,但我们必须承认,10年以前,我们还认为共享自行车(哈啰、青桔等)、共享汽车(盼达用车、GoFun、立刻出行等)、共享居住(Airbnb)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可以大胆地断言,共享办公空间在技术实现上几乎已经不存在瓶颈,唯一的阻力应该就是来自于认知的滞后和对资产增值的顾虑。国内某些公司的工作形态,比如视频直播带货KOL的团队,MCN整个团队的人可能并不多,而且有一部分还需要经常更换城市、场所实时开始工作,在一个固定场地办公的情景变少。对于这些企业而言,真正灵活的办公空间和办公方式是必要的。

朱:是的。针对这种灵活趋势,WeWork作为联合办公和空间服务的全球领先者,如何将联合办公落位?落位之后将产生怎样的改变?可以从实操的层面来探讨。传统的办公室比如格子间,不利于跨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WeWork打通了部门间的隔断,让大家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同时我们设计了更多的公共空间,鼓励大家走出自己的工位,来到公共空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比如李子柒的整个团队就在上海的WeWork办公,我们的的灵活办公空间和多点位的布局正好满足了他们团队的需求。疫情之前我们做过调研,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企业愿意选择联合办公。这次疫情过后,我们发现更多传统企业开始选择WeWork,很多企业原本是想要通过WeWork灵活的租约来疏散人员密度,结果发现在WeWork办公很舒服,所以不断续约。

我们预计未来办公空间的设计一定会更加的开放和包容,不管是平面上的设计,还是软装家私上的灵活性,灵活办公在未来会成为主流,因为它体现了办公空间去中心化的趋势。传统的办公模式是“大总部大办公”,一两千人在一起办公,现在则是“总部+分部”的模式,总部作为企业的精神标杆,引领整个企业的归属感,而分部作为不同业务条线各自发展,这样有利于疏散人员密度,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升工作效率。WeWork同时在广州和深圳做了很多城市更新的项目,帮助老工业建筑唤醒新的魅力,盘整土地的灵活性。

WeWork在广州的城市更新项目——江湾商业中心,将位于珠江畔的一栋老旧酒店,改造为焕发活力的创造者社区,图为WeWork江湾商业中心改造前后对比图。(图片来源/WeWork)

Nancy:我们提倡公司要有归属感,所以公司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尽管我们强调办公空间在未来会变得灵活和共享,但它同时也要呈现公司的企业文化,进入这个空间要让人产生归属感。我希望我进到办公室,整个空间理念和我个人的理念是一致的。企业的办公室要通过空间设计去支持自己的企业理念。而空间怎样去支持理念,是我们在做设计时特别注意的环节。

M Moser参与设计的PayPal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办公室不仅反映了PayPal的品牌文化,同时倡导了合作、创新、身心健康和包容这些管理层提倡的行为和价值观。不仅反映了PayPal的品牌文化,同时倡导了合作、创新、身心健康和包容这些管理层提倡的行为和价值观。(图片来源/M Moser)

技术重构未来办公空间

崔:未来可以分成两个层级,“近未来”和“远未来”。(延伸阅读:“未来”的谱系)“近未来”可能就在三到五年内就可能实现,甚至一到两年内就会有新的变化,比如在家具装配上的更新。“远未来”则可能会有更大的突破,但它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想象,而是基于今天技术的叠加。在《城市中国》先前的研究中,我们也注意到类似的技术趋势,未来趋势。例如,“光辉城市”(延伸阅读:光辉城市:用科技改变社区认知),他们设想的未来,就是希望有一天,城市内所有的空间甚至是家里的厨房都可以拿来分享。这与刚才提到的办公空间的共享思路一致,都是从总体上希望对城市空间更加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想象。

再往后的未来,办公空间可能全是屏幕和感官系统。另一种可能是技术渗透到了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比如电影《Her》里,技术已经无处不在,但你完全感受不到技术在哪里。(延伸阅读:未来办公② | 技术给工作空间带来什么?)李总能不能透露一些对于未来办公的布局战略?

电影《Her》中呈现的被技术包围的办公空间。(图片来自网络)

李:随着5G技术的铺开,未来办公会达到一个新的层级,建筑、设计、家具,甚至采购的过程,都会有很大的变化。现在很多的大型工程项目,客户还是喜欢去生产制造基地考察。而5G最大的优势就是快,快了以后会形成很多连接。我们在湖北荆门打造的600亩智慧型工厂一旦全部完成,将会实现全面铺开的5G型工厂,我们的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调取订单号,去到任何一个想去的车间。我们和供应链也实现实时打通,客户甚至能够了解到原材料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产品要有好的体验感,会在三个方向发力,第一是环保,第二是智能化,第三是覆盖能力,我们不只覆盖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而是全领域、各行业、全方位的覆盖。

崔:可能每一位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都会把智慧化当做一个特别重要的板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提到的智慧化的内容,在不断地刺激我们的感官,但人脑仍然作为核心在处理我们的行为。如果放大到城市的角度来看,智慧化系统或许可以充当人脑来处理城市信息。比如杭州在做城市的大脑、中脑和小脑,城市的大脑是阿里巴巴做的,通过数字化管理整个城市,中脑则是对每一个社区进行智慧化管理,小脑针对的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房间。

由阿里云打造的杭州城市大脑包括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1.2亿条。(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而我们关于未来办公空间做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是有创意的,但是必须要承认很多人是没有创意的,或者说他们的创意无法为公司产生价值。如果无法为公司产生价值,那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的行为、感官、健康信息是有价值的。是不是有一天我们的办公家具能够感受到人的办公习惯,比如使用空调、电脑的习惯,这些习惯的数据就是资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智慧化是不是会往这个方向发展?Moser在设计时有没有碰到一些超前的企业通过收集一些员工的信息作为公司的资产?

Nancy:我们公司一直在不断思考这些问题。创意是做连接,将两个不相关的东西连接起来,每个人都有这个功能。讲到行为,我们在做设计之前会问企业,想要自己的员工有什么样的行为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生产力。然后我们才会去想怎样设计空间、材质、声音来培养这些行为和习惯。但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数据化还是蛮难的。

主题演讲

孙桐,仲量联行中国区企业客户解决方案开发董事总经理

中国有半数企业已成为不动产科技应用领域的先行者和快速追随者,传统的办公环境已不能满足企业和员工对商务办公品质的追求。科技将贯通在未来工作场所策略和运营的方方面面,为员工提供在家办公、灵活办公、远程办公的工作粘和剂。“未来导向型企业”进一步增长的态势,必将改变商办地产的运营模式,也将促进工作环境设计的创新。

夏春毅,仲量联行深圳董事总经理

“未来导向型”办公场所策略实现战略赋能的四点建议:第一,基于中国高度数字化的生态系统,寻找合作伙伴推动创新,解决企业不动产面临的挑战;第二,提升协助性主动性,获取高管的更多支持,增进IT人士内部智能外包合作伙伴的协助关系;第三,融合科技培养企业不动产团队的创新思维,采纳灵活办公空间的策略,满足新一代员工和移动办公的需求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指标,以此实现企业不动产未来发展办公的作用;第四,实现办公场所塑造企业文化的新功能。

Douglas Newkirk,Gensler设计总监

企业的变革是直线的,但是人的改变是曲线,企业需要有良好的系统、良好的设计,才能够将正确的人聚在一起,才能搭建创新文化。未来的办公变化也是对员工的技能重新组合,企业要重新培训员工获得新的技能。另外,在未来人可能与机器之间是平等的,人工智能软件的应用具有更大的前景以及想象空间。

Wings Ni,Aecom项目室内建筑师

社交属性在未来工作场所中变得非常重要,工作场所和虚拟办公网络产生了连接,最先进的技术和创造力产生了连接,公司企业和个人情感产生连接,当万物互连,每个地方都将是办公室。企业应该敢于拥抱新的工作方式以及新的技术应用,为员工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

古永梅,Steelcase办公空间策略咨询部主管

封闭式的办公室慢慢朝着情景式办公、敏捷式办公变化,在这个时候,企业需要考虑变革,精益化的空间管理变革则需要考虑流程,需要考虑敏捷,因为敏捷可能是公司成败的关键的因素之一。另外,只有真正地将空间与人的需求结合起来,改进或重新配置办公空间, 才能满足员工对工作环境不断转变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和抗逆力。

曾逸仁,B+H中国区总监

数字办公空间、实体办公空间的融合将改变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也将改变人与人的关系。现在正处在一个数字化颠覆时代,企业需要一定是多元、灵活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的。所以,企业想要吸引最好的人才,不能只是提供物理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面的辅导。以人为出发点,这样的办公环境会是以后的趋势。

顾晓琳,海沃氏家具(上海)有限公司IDEATION办公空间策略顾问

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为前沿话题,未来也将影响办公场景的变化。科技把超越现实的感觉带到办公场景当中,能够激励员工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甚至可以做出一些超越寻常的事情。另外,海沃氏家具正在研究如何把听觉体验放到办公场所,把神经科学带到建筑当中,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地规划办公空间。

国际工作环境设计应用展

随着科技变革、当代新商业背景与目标的迭代,工作性质已发生颠覆过往的改变,引发工作环境的重构,新的工作环境需求在诞生,催生多元、新型的工作模式需求,伴随而至的是新机遇。因此,思考工作环境新形态,即是探索办公行业未来的可能。

本次“国际工作环境设计应用展”是2020年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暨35届深圳国际家具展的7大主题展之一。展览以“都市工作环境新常态”为理念,从地产、公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视角出发,联合产品制造、材料开发、通讯、人工智能等垂直领域,进行工作环境形态重构,打造了一个面向未来,跨行业、跨产业、跨国界的工作环境商业生态圈平台。展览聚集众多国际和国内头部设计品牌,并联合四家国际顶尖设计公司Gensler、M Moser、Space Matrix、B+H,打造了四个样板空间——工作盒子,呈现了国际最有影响力的设计机构对于工作环境的思考。

工作盒子:Gensler“探索之旅”、M Moser“共鸣之境”、Space Matrix“无垠之界”、B+H“盒子之外”。

通过3天11场活动,51场设计分享、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工作环境生态圈论坛”以“多元、重构、共生”为主线,联合商办地产,国际建筑、设计机构及设计师,与来自产业的科研 机构、制造业、检测机构业界领袖,共同探讨优化工作环境设计商业生态圈的新趋势,进行了一系列面向未来,跨行业、跨产业、跨国界的高端对话。

本次“国际工作环境设计应用展”立于市场需求基础上,通过为商业地产、工作环境设计、办公家具行业提供产品展示、资源分享的生态圈平台,探索未来办公空间发展趋势,推动大湾区乃至全国办公环境的健康发展。

文字整理+编辑/潘晔

注:主持观点基于《城市中国》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成果。未注明来源图片,均由深圳国际家具展组织方提供。

未来办公系列研究团队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

策划/崔国+黄梅

研究员/潘晔+宋代伦+唐菲+杨松飞+丁馨怡

500000+
专业买家偏好

700+
展商新品详情

200+
展会活动动态

10+
当代人居潮流

官方矩阵  了解更多

点击下载